放眼日本,發現僵尸企業還在大行其道。這些沒什么盈利的企業靠低息的銀行信貸支撐,包括拓展房產和零售業務的鐵路公司,比如近鐵。它只提供了微乎其微的0.2的資產回報。獨立的股票分析師彼得.富克斯嘆息道:“這些只不過是一只因超負荷喘不過氣來的怪物”。然而,因為他們負債累累,還賬都是現金流,銀行非常喜歡。
僵尸企業使日本商界看起來很喜劇。全日本境內盈利的公司只有1/3左右(至少從稅收層面而言是這樣)。過去的十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里,超過1/4的營業毛利率低于2%。老板們紛紛抱怨年輕的經理人們缺乏決斷力,而中層則對貪圖安逸的“食草男”滿腹牢騷。即使是央行日本銀行的行長白川方明,也承認近零的利率損害了公司績效。
然而,一大批表現非常強勁的公司為日本商界帶來利好消息。他們經營有道,技術卓越,所以回報也相當豐厚。據圣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Ulrike Schaede的新研究報告,大約7%的日本制造企業利潤率高于15%。正因如此,他們在經濟中發揮著實質性作用:四分之一的企業幾乎占了整個制造行業一半的利潤。
Schaede先生說,這些卓有成就的企業代表著“新日本”。基恩士名列榜首,它的產品是工廠自動化設備,2000到2009年的平均利潤率達47%。發那科是工廠機器人行業的世界級領先者,回報率是33%,上月的報告顯示1180億的季度營業額產生了49億的營業利潤。Gree,一家社交網站公司,去年擁有傲人的利潤率—56%。
日本很多表現卓越的公司都不生產終端產品,而是“中間貨品”,比如電子元件,專用化工品和精密機械零件。就連制藥企業同樣對產品清單賦予厚望,但止于一般概念。這些中間貨品制造商規模有大有小,技術含量高低不一,有面向出口的,也有聚焦國內市場的:阿克賽爾為彈子機設計微芯片,利富高則生產用于連接汽車配件的塑料緊固件。新日本成員中葉有些老企業:制造企業--小野藥業,成立于1717,2000-2009年的利潤率高達37%。
他們的成功源自對魔獸常規者的抵制。主要交易銀行系統把公司和銀行緊密捆綁,而日本企業集團系統則使商業互動都保持在家庭式的群體內,對這兩者,新日本企業都避而遠之。此外,他們注重績效,雇傭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一般而言,老式的日本企業在定薪和提拔的問題上都不以表現為基準,而是一切唯服務年限馬首是瞻;選舉人才的問題上,不從外部招聘,而是內部培養。東京坦普爾大學的斯蒂芬.里貝特專攻日本的“隱形冠軍“,他解釋“他們藐視日本商業文化傳統”。福克斯先生爭辯道即使是日本的表現優異者,也深為低位的資本生產率所害,比如未雨綢繆的資金存儲行為。舍德女士若有所思的說,僵尸企業的低盈利能力也許是對日本高企業稅的合理反應,使得消費比把錢給揮霍無度的政客更有吸引力。雖然情況在改進,但是股東的壓力還是很小。
日本企業一邊生龍活虎,一邊卻是境況堪憂。看起來,出色的特征將從失敗的企業中消失,受益的會是整體經濟。但也許只是癡心妄想,贏家和輸家之間的鴻溝完全可能繼續加寬。一群僵尸企業將在夜間大行其道,而少量的陽光企業則在清晨舞步蹁躚。
日本新舊企業對峙 新式日企都生產啥?
- 本文分類:戰略管理
- 本文標簽:日本生產企業
- 瀏覽次數:47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0-03 11:36:01
- 本文鏈接:http://www.thearkcafe.com/wk_zl/13344
- 上一篇 > 通過財務管理實現突破和增長
- 下一篇 > 140字的商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