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分享經濟市場到底有多大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評估,但其中: 交通工具共享領域的Uber已經估值超過200億美元,房屋共享領域的Airbnb估值也宣稱超過100億美元。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Arun Sundararajan認為:
“支持分享經濟發展的公司將在下一波創業熱點中唱主角。”, “這些公司能讓人們更好地參與分享經濟,也能讓分享經濟真正滲透人們的生活。”
分享經濟目前正在快速發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擁有和消費的方式。網絡技術、社交及協同軟件,以及消費者不斷變化的習慣,都是分享經濟潮流發展的驅動因素。其實分享經濟模式早已存在,如財務會計代賬,人力資源專業人才派遣,工序委外、不見委外,產品代工等企業生產能力分享模式,再如產品經銷、代銷商屬于銷售渠道分享模式,物資供應公司屬于采購渠道和能力的分享模式。
企業或個人的資源、資產、能力、服務的分享溢出,就需要有享用企業,對企業來說享用或租用這些共享的資源、資產、能力、服務涉及到企業的內外部資源、能力、服務的整合和協同問題,企業的虛擬化運營就是解決這種內外部資源、能力、服務的融合問題。
1991年美國著名學者羅杰·內格爾就已提出了企業虛擬經營概念。虛擬化經營是指企業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雖有生產、行銷、設計、財務等功能,但企業體內卻沒有完整地執行這些功能的組織。就是說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下,為了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僅保留企業中最關鍵的職能,而將其他的功能虛擬化——通過各種外力進行整合互補,其目的是在競爭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業有限的資源。
從企業價值鏈和供應鏈的角度考察,虛擬經營的精髓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將附加值低的功能虛擬化。利用供應鏈的整合,實現戰略聯盟企業的“多贏”;通過市場來實現企業的資源配置,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能力和效率。
虛擬化經營基本有五種形式:虛擬生產、共生、策略聯盟、虛擬銷售網絡、虛擬行政部門。虛擬經營的企業運用核心能力,利用外部優勢條件,創造出了高彈性的運作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商業模式多樣性、組織輕盈化、業務簡單化及動態調整,IT系統支持各類商業模式包括虛擬化運營,為企業的虛擬化運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相關職能業務均可能通過外包形式實現社會化處理,即通過各專業共享服務平臺將企業相關職能業務外包給對應的專業服務機構、企業處理。企業通過購買專業的服務實現企業的虛擬化運營。
未來企業虛擬化運營場景:
未來企業的管理系統是以互聯網+為核心,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設備重構ERP , 以支撐未來企業實體經營與虛擬化經營的有機結合,實現組織機構輕盈化、動態化。企業業務可根據市場的變化動態調整。
企業各業務領域、業務環節的業務處理都可以通過社會化的共享服務平臺外包給外包對應的專業服務公司。
另外,企業根據自身的治理水平,許多可以通過ERP+強大的后臺自動處理能力,實現業務的自助處理。
通過ERP+的內部業務協同平臺將自助業務、外包業務及企業專崗業務有機連接起來,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