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稅務有很多優惠政策,全國性的有,地方性的有。稅收優惠政策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積極作用,但也引發一些問題。能享受到優惠政策的企業,想方設法延長享受;不符合條件未能享受到的優惠政策的企業,想法設法讓自己符合條件以能享受。
假外商。出于鼓勵外商投資的需要,國家對外商投資給于超國民經濟待遇,如所得稅的“二免三減半”優惠,利潤再投資的退稅優惠,進口設備的免稅優惠和購買國產設備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有條件)抵扣優惠等等。國內企業看著眼紅,就到香港、英屬處女島等稅負低、投資簡便的地區設立公司,以投資的名義從國內匯出外匯,再以境外公司的名義回來轉回來投資。地方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門也知道,但政績的需要使他們默許、鼓勵這種做法,甚至親自操刀在香港、澳門等地區設立機構,美其名曰“窗口公司”。
在稅收優惠滿后,它們(也包括個別真外商)往往又會新設立一個外商企業,把原企業的資產、業務和利潤都轉到新設立的企業,繼續享受優惠政策。
外匯監管部門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今年初出臺了個文件要重點監管境內公司/居民到境外設立的公司回來投資,但:1、甲地的境內公司到香港設立的A公司,再到乙地投資,當地的外匯監管部門如何得知A公司的股東是境內公司或居民?如果A公司再設立B公司,然后以B公司的名義回來投資,就算是外匯監管部門全國聯網也無從得知了。2、外匯監管部門也受地方山頭主義的限制。筆者就親身經歷過外匯監管部門明知是假外商投資,也放行了。
假出口。國家對產品出口也有很大的優惠政策,出口產品免征流轉稅,如果外商企業出口達到總銷售的70%,可以認定為“產品出口型企業”,在所得稅優惠期后按10%征收。由于跨國公司紛紛把生產基地轉到國內,跨國公司國內供應鏈上的企業,也由外銷(跨國公司)轉為內銷(跨國公司),這就影響了這些國內企業原來享受的出口優惠政策,于是個別企業就假出口,明明客戶在國內,偏要產品出口到香港、澳門,再進口到客戶處:1、理論上出口時免除的流轉稅在進口時會算上,還要加上關稅,得不償失。實際上如果進口企業的產品有出口(尤其是跨國公司),那么按出口產品的材料消耗定額計算出來的材料,企業可以免稅進口,而材料消耗定額又有很大靈活性,相對于主管部門來說,企業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操作手段。如在筆者原來的企業,同一個供應商同一個材料,經上述方式進口的就比直接從境內購買在價格上低7%~8%(不含稅),這對買方也有利。2、自加入WTO以來,中國關稅水平大幅降低,不少材料為零關稅。于是國內企業把產品出口到香港或澳門,再進口賣給國內客戶。這樣出口商享受了產品出口的稅收優惠,進口商也不用付關稅。
假出口還往往和假外商結合起來操作,假外商是假出口的境外客戶,是境內客戶的供應商,并代收境內客戶的貨款。
假小規模納稅人。國家為扶持小企業,對小規模納稅人實行優惠的增值稅率(4%或6%)。于是一些企業為享受這一政策,把一個符合一般納稅人條件(增值稅率17%)的企業分拆成幾個小規模納稅人一起享受優惠政策。企業實在太大了,就分拆成一個一般納稅人和幾個小規模納稅人,客戶不需要增值稅發票的(如銷售設備或客戶是小規模納稅人)就以小規模納稅人的名義銷售和開出發票。個別需要的,也以小規模納稅人名義的銷售--只要把年銷售額控制在小規模納稅人的限額內就可以了。
上述做法也許對個別公司(可能還有主管部門和地方長官)是有利的,對國家、社會卻是有害而無益的:
1、稅收的損失。這種境外設立的公司向當地政府交納的稅收對我們國家來說是沒有效益的,是我們國家稅收的損失;
2、資金(外匯)滯留境外。中國是外匯管制國家,稅務、海關、外匯等政府管理部門的電腦也是聯網的,外匯怎能滯留境外呢?其實操作很簡單,1000萬美圓的產品,按800萬美圓報關出口給境外設立的公司,境外公司再按1000萬美圓銷售給境內客戶就可以了。要把錢轉回來,作相反操作即可。這兩年都在傳人民幣會升值,境外大量熱錢流入,相當一部門就是前些年滯留境外的資金。
3、給決策提供虛假信息。根據虛假的信息作出的“正確”決策只會破壞生產力。中國每年引進外資500多億美圓,“引進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誰知道這里面有多少水分!相應的,中國對外投資的數字也是虛假的。中國2004年外貿總額1.1萬億美圓,世界排名第三位--有沒有把這種假外貿剔除后再分析一下!
4、給腐敗分子提供溫床。窗口公司孤懸海外,給監管帶來難度和高成本。這幾年,窗口公司腐敗案高發就是明證。
5、提高運作成本降低運作效率。明明在境內可以直接投資的,偏要從境內騙(投資匯出)到境外,再從境外騙(回來投資)到境內;明明在境內可以直接交貨,偏要到港奧轉一下再回來;明明一個企業可以完成的銷售,偏要分成幾個公司去做。成本、效率的高低不證自明。
現在一般的產品都是買方市場,上述怪象最大的危害,也許是它迫使那些遵紀守法的企業,要么死,要么跟著學壞。分辨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是需要很高成本的,或者根本就無法有效的區分。實行統一的稅收政策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不平等稅收政策引發的怪象
- 本文分類:財務稅收
- 本文標簽:引發平等企業
- 瀏覽次數:86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2-09 23:40:08
- 本文鏈接:http://www.thearkcafe.com/wk_cw/7033
- 上一篇 > 成功cfo的7個習慣
- 下一篇 > 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