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經濟全球化,中到國家信息化推動工業化進程的規劃,小到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微到個體企業管理發展,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或個體回避信息化這條道路,沒有人不想操到這把利刃馳騁于商場。信息化是為了使管理變得可控、變得簡單。
管理的簡單邏輯
管理桌面簡單化。傳統的管理場景是一張辦公桌和厚重的審核文件以及由秘書轉接過來的電話;接著發展成為多臺電腦主機對應不同緯度的管理系統,有銷售的、生產的、人力資源的、客戶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等等,還有復雜的表格和報表;而現代的管理已經發展成為由平板電腦、手機以及立體的企業經營狀況圖表構筑的管理內容。
因此,可以說管理事物載體可以是一張3平方米的辦公桌,也可以是19寸*N個的顯示屏,還可以選擇3.2寸的移動終端;管理可以是坐著的(坐在辦公桌前審核文件,坐在電腦前處理業務);管理也可以是躺著的(在休息的平臺上看各項經營數據);管理是嚴厲的斥責(事后控制),管理是聲嘶力竭的指揮(事中控制),管理還可以是成竹在胸的彩排(事前控制)……
傳統軟件服務商積重難返
30年前,以sap為代表的國際信息化服務廠商引領著全球企業信息化,推動著企業管理模式的革新,其精益生產管控的理念無疑為全球經濟注入不少強勁動力,市場宣稱全球500強80%企業以上都在用sap管理系統。我們承認sap是管理軟件行業的老大,但同時Sap正是傳統管理軟件構建模式積重難返的典型代表,難道我們的企業還要用30年前的“最佳管理實踐”來指導供應鏈競爭模式、電子商務崛起的21世界經濟實踐?
自稱“中國的sap”,用友的產品體系是兩條主線加一條輔線:NC針對高端市場主線,;U8針對中端市場主線;一條輔線是針對中低端市場的財務通。誰還看不出,NC和U8兩個產品在用友上市之前就研發出來,然而,十年過后基本很難發現還有創新型的產品面試!
試問,是什么使得傳統的軟件服務廠商在產品創新服務上如此步履蹣跚,舉步維艱?究其原因,軟件產品的開發模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環,也就是枚舉型的管理形態,他們試圖將軟件打造成一個個的標準產品,這種標準產品要包括所有的管理形態,使得任何行業,任何企業的管理模式都能覆蓋。這種方式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緯度都是一個錯誤!從時間上來看,任何一次技術或管理方式的革新都是推動經濟進步的有力杠桿,這種新事務也是形成企業優勢競爭力發動機,而第三方信息服務商軟件產品是一種經驗的總結,遠遠滯后與管理形態的需求;從空間上來看,任何一次成功經驗的復制都在弱化和侵蝕著企業優勢競爭力!
呼喚企業持續信息化的軟件開發方式
企業的壯大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企業的信息化也應該是一種連續的服務過程。而正如我們之前談到,所有SAP的產品統統的產品線按照solution和component來區分的,其中,component可以理解為SAP中為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而開發的單獨的模塊,如SAP XI、SAP EP、SAP ECC等;所有的component的名稱全部都以SAP開頭,solution是component的一個特定組合,目的是為了特定的行業或者特定的客戶而指定的一套解決方案,如mySAP ERP for Banking、mySAP ERP for Healthcare。“中國sap”的產品更不出其右,他們都期望與試圖為所有規模的企業提供服務,包括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大中小型企業。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動機都是磊落的,然而方式不免帶有些許的強制性和欺騙性。表現在:
首先,軟件的“硬升級”。隨著企業規模壯大和業務觸角不但延伸,對管理軟件管理企業事物的縱向和橫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管理軟件輻射到供應商、終端客戶,而原來的只能到采購,到生產,到銷售,同時適應多組織架構的管理和多倉庫統一管理;還要求計算機輔助企業管理從一個節點到下一個細分的節點,在現有信息化基礎上,擴展到與 PDM 的集成、深化到工序級的能力平衡、以及更多 MRPII 、ERP 、CRM 、KM、EIP 等功能的應用。有人不禁會問,這些需求我們都能滿足啊?然而,問題的核心在于你提供的產品是一種跳躍式升級的模式,而企業的發展是一種連續性的發展過程。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節點可以說明企業的發展適用該階段適合的軟件服務,即,傳統的軟件產品線在象限里來描述是一個分段跳躍性函數,而企業是一個連續性發展的需求。這種“硬升級”帶來的“硬創傷”表現在,階段性的信息化成果不能復用,還要強制性因為產品的設計瑕疵一遍一遍的打補丁,最受不了的是,用戶還需為此買單;如果在通用產品上進行過二次開發,產品或技術的升級意味著所有的信息化推倒重來,為此付出的系統投資付諸東流。
其次,功能的“硬綁架”。有人戲言,綁架沒有來軟的,而我要說的是一個軟件套裝預置了很多功能模塊,可能在當前階段80%企業都用不上,還增加了硬件的負荷和操作人員的負擔,痛苦的是,企業仍需為此買單;然而還有80%的企業需求軟件產品不能滿足,對一些個性化的需求更無從談起,也許最痛苦的莫過如此!
管理的簡單邏輯
管理桌面簡單化。傳統的管理場景是一張辦公桌和厚重的審核文件以及由秘書轉接過來的電話;接著發展成為多臺電腦主機對應不同緯度的管理系統,有銷售的、生產的、人力資源的、客戶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等等,還有復雜的表格和報表;而現代的管理已經發展成為由平板電腦、手機以及立體的企業經營狀況圖表構筑的管理內容。
因此,可以說管理事物載體可以是一張3平方米的辦公桌,也可以是19寸*N個的顯示屏,還可以選擇3.2寸的移動終端;管理可以是坐著的(坐在辦公桌前審核文件,坐在電腦前處理業務);管理也可以是躺著的(在休息的平臺上看各項經營數據);管理是嚴厲的斥責(事后控制),管理是聲嘶力竭的指揮(事中控制),管理還可以是成竹在胸的彩排(事前控制)……
傳統軟件服務商積重難返
30年前,以sap為代表的國際信息化服務廠商引領著全球企業信息化,推動著企業管理模式的革新,其精益生產管控的理念無疑為全球經濟注入不少強勁動力,市場宣稱全球500強80%企業以上都在用sap管理系統。我們承認sap是管理軟件行業的老大,但同時Sap正是傳統管理軟件構建模式積重難返的典型代表,難道我們的企業還要用30年前的“最佳管理實踐”來指導供應鏈競爭模式、電子商務崛起的21世界經濟實踐?
自稱“中國的sap”,用友的產品體系是兩條主線加一條輔線:NC針對高端市場主線,;U8針對中端市場主線;一條輔線是針對中低端市場的財務通。誰還看不出,NC和U8兩個產品在用友上市之前就研發出來,然而,十年過后基本很難發現還有創新型的產品面試!
試問,是什么使得傳統的軟件服務廠商在產品創新服務上如此步履蹣跚,舉步維艱?究其原因,軟件產品的開發模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環,也就是枚舉型的管理形態,他們試圖將軟件打造成一個個的標準產品,這種標準產品要包括所有的管理形態,使得任何行業,任何企業的管理模式都能覆蓋。這種方式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緯度都是一個錯誤!從時間上來看,任何一次技術或管理方式的革新都是推動經濟進步的有力杠桿,這種新事務也是形成企業優勢競爭力發動機,而第三方信息服務商軟件產品是一種經驗的總結,遠遠滯后與管理形態的需求;從空間上來看,任何一次成功經驗的復制都在弱化和侵蝕著企業優勢競爭力!
呼喚企業持續信息化的軟件開發方式
企業的壯大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企業的信息化也應該是一種連續的服務過程。而正如我們之前談到,所有SAP的產品統統的產品線按照solution和component來區分的,其中,component可以理解為SAP中為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而開發的單獨的模塊,如SAP XI、SAP EP、SAP ECC等;所有的component的名稱全部都以SAP開頭,solution是component的一個特定組合,目的是為了特定的行業或者特定的客戶而指定的一套解決方案,如mySAP ERP for Banking、mySAP ERP for Healthcare。“中國sap”的產品更不出其右,他們都期望與試圖為所有規模的企業提供服務,包括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大中小型企業。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動機都是磊落的,然而方式不免帶有些許的強制性和欺騙性。表現在:
首先,軟件的“硬升級”。隨著企業規模壯大和業務觸角不但延伸,對管理軟件管理企業事物的縱向和橫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管理軟件輻射到供應商、終端客戶,而原來的只能到采購,到生產,到銷售,同時適應多組織架構的管理和多倉庫統一管理;還要求計算機輔助企業管理從一個節點到下一個細分的節點,在現有信息化基礎上,擴展到與 PDM 的集成、深化到工序級的能力平衡、以及更多 MRPII 、ERP 、CRM 、KM、EIP 等功能的應用。有人不禁會問,這些需求我們都能滿足啊?然而,問題的核心在于你提供的產品是一種跳躍式升級的模式,而企業的發展是一種連續性的發展過程。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節點可以說明企業的發展適用該階段適合的軟件服務,即,傳統的軟件產品線在象限里來描述是一個分段跳躍性函數,而企業是一個連續性發展的需求。這種“硬升級”帶來的“硬創傷”表現在,階段性的信息化成果不能復用,還要強制性因為產品的設計瑕疵一遍一遍的打補丁,最受不了的是,用戶還需為此買單;如果在通用產品上進行過二次開發,產品或技術的升級意味著所有的信息化推倒重來,為此付出的系統投資付諸東流。
其次,功能的“硬綁架”。有人戲言,綁架沒有來軟的,而我要說的是一個軟件套裝預置了很多功能模塊,可能在當前階段80%企業都用不上,還增加了硬件的負荷和操作人員的負擔,痛苦的是,企業仍需為此買單;然而還有80%的企業需求軟件產品不能滿足,對一些個性化的需求更無從談起,也許最痛苦的莫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