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翻閱自己的日記,一些采訪中沒有寫進文章的細枝末節,零星分布,最后反倒成了日記本中的“干貨”。
謹慎琢磨后發現:采訪過的這些企業家,雖然人生軌跡有異,從事的領域不同,取得的成就不一,但內在性格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專注。
我曾在日記里,將這種相似的性格描述為“如此難能可貴,卻總是低調出現的特性”。
2007年,韓國人樸圣燁懷揣中國夢,說著僅會的三句口頭中文“對不起”、“謝謝”、“埋單”,將電話英語教學模式引入中國,創辦易說堂(E-SAY)。沒來中國創業之前,樸圣燁是一名IT工程師,也是電話英語教學模式的受惠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堅信這種新型的電話英語教學模式潛能巨大,便毅然放棄收入頗豐的工作,專注地在中國實現他的夢想。
2011年,樸圣燁先生已經可以用流暢而標準的普通話同記者侃侃而談,甚至兒化音都比大多數中國人發得標準。
我都忘了問他快速成為一名“中國通”的故事,因為當時內心被感嘆塞滿:那該是多么恐怖的3年!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動物只有兩種—蒼鷹和蝸牛。蒼鷹擁有傲人的翅膀,而蝸牛則是認準了方向,一直專注地向這個方向堅持。
小故事是有大道理滴。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智商積累,聰明的孩子越來越多,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當然,不是他們沒有夢,而是沒有專注地追逐罷了。
曾聽人倒苦水:社會就是一堂“投機倒把”的必修課!以前,半信半疑。如今,不信的成分一年比一年多。沒有誰天生就成功,那些成功的人,總有腳踏實地的一面。但大多數人只看到成功者人前的光鮮,而忽略了背后最重要的東西—專注的心。
2011年春節前夕,在一場大風天氣里采訪騰訊互動娛樂 營銷 副總裁程武,2個多小時的采訪,概括起來不過8個字:心有所定,專注做事。
近幾年,騰訊互動娛樂動作頻頻,無非是專注于“如何更好地完善消費者體驗”。送我出門時,騰訊游戲營銷中心的三木同學說,當時快樂家族拍攝騰訊游戲品牌廣告時,何炅對每次拍攝都非常認真,每個鏡頭里的小細節都不放過,甚至主動提出:“要不我們再試一次吧。”三木同學畫龍點睛地、不無驕傲地說:“何炅的專注精神與我們騰訊的品牌精神多么契合啊。”
是滴,眾生平等,至少在專注的投入上。別怪神不給機會,當夢想照進現實,能不能把握住,只能問你自己。
■文/本刊記者彭甜甜 發自廣州
不專注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偶然看到一個很牛叉的QQ簽名—我一直非常想說一句非常帥氣的對白:這輩子我買過房子,也買過車子,但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我想借這句話與所有追逐夢想的人共勉。
在近期的采訪中,我分享到鄭志暉和胡波的追夢人生。鄭志暉生于馬來西亞,長于新加坡,從小對餐飲頗有興趣。但在他的家族傳統觀念中,餐飲是不太體面的行業。到美國留學前,他與父母協商:“我可以讀你們為我選擇的醫學專業,但大學畢業后我一定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不用說,鄭志暉“熱愛的事情”就是餐飲。求學美國時,他課后去餐飲連鎖店打工,洗碗,做服務員。累并快樂著,因為熱愛。他后來的人生,一直在餐飲世界延伸。無論是兩次三番創業,還是做 職業 經理人 ,他都在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心品印象是他剛創建的休閑餐飲平臺,開局甚好,營銷可圈可點。始終保持著二十幾歲心態的鄭志暉笑哈哈地告訴我:“我會堅持,不怕別人說我是笨蛋。”
胡波堅守的電腦包行業在中國從無到有,他是見證者,并在努力成為引領者。十年如一日,他圍繞電腦包進行研發、生產和營銷。他總結的企業生存之道在于這么多年對產品品質的嚴格 管控 ,做客戶的產品經理。如此簡單,也如此不簡單。正如他每日 下班后都在公司的球場打籃球。胡波說自己現在還不算成功,但他有個信念:“只要不斷地堅持去做,終有一天會成功的。”
兩個勵志哥,同一個秘訣:堅持。事實上,我更喜歡把“堅持”等同于“專注”。在鄭志暉和胡波的追夢人生中,專注的力量推動他們一點一點接近目標。人生苦短,必須勇敢。精力有限,必須專注。人生的成功,需要專注于自己的優勢并將其發揮至極致。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就是耍流氓。公司的成功,也是如此。專注做漢堡,就成為麥當勞;專注煮咖啡,就成為星巴克。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個人和公司都要整合優勢資源,遵循從學徒到專家再到行業領袖的發展規律。捫心自問“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環境支持和允許我做什么”,然后心系一處,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前方就是希望所在,就是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