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憂已、憂人、憂國的憂患精神,是對于國家和人民生存的關懷,是對個體和人類生命存在的命運、變化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的表征。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唯有憂患以生,才能安樂以死。
中華民族文化的憂患精神有豐富的內涵。
首先是憂已精神。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孟子·告子下》中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舉例說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賢達人士最初都是生活在艱辛困苦之中,正是這種艱辛困苦,磨難了人生,砥礪了人生,鍛煉了人生,豐富了人生,從而使他們能在以后大有作為。孟子認為,人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艱辛困苦中要想到這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胸懷抱負,堅信理念,從而去不畏困苦,去迎戰困苦。
其次是憂人憂國精神。孟子說
做企業何嘗不是“生于安樂,則死于憂患”呢?企業經營過程中有很多風險不確定因素,如市場行情的波動、經濟政策法規的變化、消費者偏好的變化、突發事件,一件小事也許會導致企業的滅頂之災。經營者在形勢一片大好時要看到暗流涌動,隨時可能被顛覆,唯有居安思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化險為夷。
企業經營如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呢?企業經營者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憂國憂民,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奉獻精神,憂員工、客戶、社會之憂,樂員工、客戶、社會之樂而樂。企業家要克服狹隘自利,將自己的精神融入到時代與社會的洪流之中。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華為的冬天》一文,體現了當代中國企業家對中國文化憂患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