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制造業是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提出的新的產業概念。現代制造業,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制造業,是現代科學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產物。現代制造業的實質是制造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是指采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原材料(采掘業的產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對零部件裝配的工業的總稱。與傳統制造業相比,現代制造業更加強調以知識和技術為投入因素,即應用現代制造技術、現代生產組織系統和現代管理理念所進行的以現代集成制造為特征、知識密集為特色、高效制造為特點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產業鏈長的產業組織體系。
一、現代制造業發展中面對的問題
21世紀,現代制造企業的生存環境面對4個壓力:個性化壓力、高技術壓力、全球化壓力、環境/資源壓力。
去年底剛落幕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使得環境/資源壓力備受關注,現代制造企業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不能以犧牲子孫發展的代價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人們要從單純的經濟觀點過渡到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現代制造企業面臨的個性化壓力促使企業的重心從產品向服務再向個性化服務轉移,同時帶來了高技術壓力,表現在制造技術與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一個企業已經無法全面掌握所需的所有技術,必須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完成產品的研發、制造、管理、維護、回收等活動。
在現代制造企業的全球化壓力下,產生了Smart的生產模式。Smart生產為多家系統合作伙伴聯合生產,將重點放在關鍵零部件;其它功能和責任由合作伙伴和服務提供商負責。一個Smart生產包含7—10個系統合作伙伴;5家物流和服務提供商;15家直接供應商;25家二級服務提供商。這樣,90%的庫存量少于1小時,產品交貨期可控制在3天之內,生產深度僅為5%。
在以上四大壓力下,企業只有通過標準化和模式化才可以獲得更高的盈利,其圍繞產品的服務所取得的利潤要遠高于制造產品。
二、信息化才是制勝之道
現代制造業要做到標準化和模塊化,必須先完成企業的高度信息化,才能從賣產品轉到賣服務盈利。現代制造業信息化的基礎是先進制造技術、制造企業管理與信息化咨詢服務,具體有4個環節:管理信息化、產品創新數字化、IT基礎架構和工業自動化。
全面預算管理專家尹棟梁認為,現代制造業的信息化主要有以下6個特點:
1、個性很強,信息化管理軟件必須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2、工程復雜,信息化系統架構周期長、投資大、工程量大。
3、涉及范圍廣,現代制造也涉及到管理信息化、基礎信息化、產品數字化等各領域。
4、發展變化快,對信息系統的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柔性要求很強。
5、集成是關鍵,現代制造業需要運用多個廠商的不同產品,所以考慮信息集成。
6、數據準確是基礎,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是信息系統運用的前提和基礎。
三、如何實施信息化
很多企業因為不了解上述信息化需求特點,造成信息化實施的失敗,企業IT戰略與企業戰略不協調,信息化產品的選型錯誤等問題。
現代制造業要想成功實施信息化,首先必須有明確的戰略理念。企業信息化要定位于項目管理,要求全員參與。
其次,要考慮系統的集成問題,隨著制造業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各類信息化技術的集成成為制造業信息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一些主流的信息化產品廠商為制造業提供更緊密的集成方案,如博科資訊Navigator5.0系統,該系統可以與Microsoft office無縫集成,服務端采用純JAVA技術開發,可以在UNIX、LINUX、WIN等多種主流服務器和操作平臺上運行。目前,博科資訊已經擁有了全面解決企業各個環節管理問題的制造業信息化解決方案。
最后,信息化產品選型成功是關鍵。信息化產品的選型,要明確產品是否滿足行業需求,產品的成熟度,系統的功能,是否擁有成功案例,產品維護和架構的難易,公司的實力,擁有產品的投入等等方面。
尹棟梁指出,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行業管理軟件廠商,結合其十幾年的系統研發經驗成功開發出Navigator5.0系統。該系統采用BS架構,易于部署維護;針對不同行業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多維度的預算編制模塊;在產品應用方面,博科已擁有4000用戶同時操作的成功案例,其中包括中石化這樣的全球500強企業。
目前,國內現代制造業信息化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廣泛樹立了對信息技術的正確認識,明確自身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制造業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支撐企業業務拓展和變革,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的必要支撐。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崛起了以博科資訊為主導的一 些行業管理軟件供應商,通過提供技術最先進、產品最易用的行業管理軟件,推進現代制造業的信息化發展。同樣制造業對信息技術提出的要求也促進了國內軟件廠商的發展。
全面預算管理專家解讀現代制造業信息化方案
- 本文分類:管理運營
- 本文標簽:全面預算管理信息化制造業
- 瀏覽次數:47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0-03 16:57:57
- 本文鏈接:http://www.thearkcafe.com/wk_yy/9570
- 上一篇 > CIO如何應對削減IT預算帶來的成本
- 下一篇 > 外國家族企業如何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