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臺灣企業在內地斗法升級。近日康師傅向國家工商總局舉報,羅列統一三宗罪:在多地張貼抵制“日貨”康師傅傳單;業務人員捏碎陳列于貨架上的康師傅產品;煽動學生抵制康師傅。
康師傅被質疑是“日企”,統一同樣難逃“日企”身份。康師傅和統一誰是日企?抑或都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新浪大調查數據顯示,62%的網民認為“康統之爭”是“兩公司相互攻擊”。
前者打砸搶日系車、抵制日系化妝品,歷歷在目。康師傅和統一如此互相揭短,試問還有人敢吃這兩個品牌的方便面嗎?別一不小心吃成“漢奸”,就得不償失了。
中國加入WTO之后,世界經濟加速一體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滲透局面,在外資可以進入的行業比比皆是。中方和外方共同持股建立合資企業推動經濟發展,是鄧小平變革 開放政策的初衷,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如果因為日方參股就將一個由數萬中國人共同打造的品牌說成是日貨,就要打倒,那真是變革 開放政策的巨大倒退與莫大悲哀。且不說康師傅、統一僅僅是有日本公司參股,就算日本三大汽車公司直接向中國市場輸出了如此多的汽車品牌、車型,也不能因此就打倒日系車啊。須知,打砸日系車雖解一時之恨,然而砸掉的卻是同胞買車的血汗錢和數百萬同胞的飯碗。同時,等待我們的還有日本人在日本對中國餐館、學校的打砸搶報復。
回到問題的本原,康師傅和統一是企業,既然是企業就要贏利,喊口號、驗血統的目的無非是要占領更多的市場。康師傅和統一在方便面、飲品、方便食品三大陣營都是直接競爭關系,最激烈的競爭在市場容量最大的方便面領域。AC尼爾森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康師傅在中國方便面市場占有率為55.7%,而統一僅為13.5%,難怪統一要“奮起直追”了。
市場競爭無可厚非,但若以莫須有的罪名打壓競品進行惡性競爭,則非品牌企業所為。比如經歷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中國乳業,面臨行業信任危機,而蒙牛為了一己之利公然誹謗伊利,不僅自毀形象,而且使整個乳制品行業雪上加霜。
與其扯開嗓子對罵,不如教消費者吃面。
AC尼爾森數據顯示,2011年方便面 銷售 量較2010年下降了1.9%,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吃方便面的人越來越少了。何故?方便面顧名思義是為了方便而吃的面,主要是學生群體和出行、旅游的人在吃。雖然方便面的廣告越做越精美,越做越勾起觀眾的食欲,然而充饑的主要目的依然沒有改變,作為高鹽、高油脂、高添加劑的油炸食品,遠未上升到品嘗美味的需求。而且,消費者對方便面的認同度也在逐漸降低。新浪微博開展的調查活動“你認為方便面營養健康嗎?”投票,有1800多網友參與,68%的網友認為方便面“不營養健康”。
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教育消費者方便面并非沒有營養,讓更多的人吃方便面,做大方便面的市場蛋糕,大家才有更多的錢賺,而不是目光短淺地盯著競爭對手的地盤。當然,這就要求產品的營養價值需要有一個提升。
方便面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家三口居家過日子的主食?看似天方夜譚。在加多寶集團多年的運作下,王老吉由路邊的涼茶變成超市、餐館里不可或缺的飲料。娃哈哈的營養快線,則由飲料變成上班族的早餐。一切皆有可能。
劉泳華,財經評論員,資深品牌
營銷
顧問,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專家,多家品牌、營銷類網站專欄作家,《銷售與市場》、《上海證券報》等媒體特約撰稿人,對IT、汽車、快速消費品等行業的品牌推廣有深入研究和多年實戰經驗,曾服務國內外眾多500強客戶,歡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