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我國財政赤字率目前為3.6%,相比去年2.6%,有38.5%的同比增長,去年財政赤字總額為2.5萬億,按照相關學者估計今年缺口大約在6-7萬億,因此現在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呼聲很高,若赤字率增速繼續加快,將會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因此需要警惕通貨膨脹的風險。過去十幾年間,我國M2增長率從13%到8%,在各個不同階段都一直高于GDP增長率,但并沒有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資產起到了消化通貨膨脹的作用;尤其是房價,過去十多年間居民對住房的投資充滿熱情和信心,使得住房如同海綿一般吸收了大量貨幣。但是現在中央多次強調“房住不炒”,有意淡化弱化其投資品的炒作功能,以期降低房地產金融風險,促進樓市平穩健康發展,并且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基調;另一方面居民對國際和國內的經濟未來預期不樂觀,也導致房價呈現下降的趨勢。如果仍然加快財政赤字率,甚至財政赤字貨幣化,那么通貨膨脹風險就需要特別警惕。
第二,疫情以后美國呈現去中國化趨勢,尤其是去人民幣化,這與人民幣國際化理念不匹配,目前人民幣的結算只占2%,美國占70%,不利于人民幣自由化、國際化進程。其實中國一直具備應對策略,例如阿里的結算貨幣,去年阿里支付寶在全球對38種貨幣的兌換就實現了毫秒級兌換,這表明我國的數字貨幣已經有能力運用到國際貿易中。中國內部應積極推動支持阿里、騰訊、拼多多、京東等這類平臺,通過緊扣國際貿易、推動貿易項下的人民幣的擴張,來應對疫情導致的國際對中國的誤解乃至封殺,積極擴大人民幣自由兌換,推動人民幣自由化、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