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寧夏藍拓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北清國學叁班優秀學員 賈丹
王陽明的思想探索與人生經歷
王陽明對儒釋道思想的探索、人生經歷及龍場悟道,奠定其心學思想基礎。
對程朱理學的質疑:王陽明實踐朱熹“格物致知”,發現物理與人情難貫通,無法達成成圣目的,遂放棄。
辭章之學的嘗試:王陽明學辭章,文學造詣提高,但認為不足以通圣人之道,辜負初心,再次放棄。
佛道學習的感悟:學佛道期間,王陽明游歷多地,最終因無法割舍對親人的牽掛,意識到佛道出世思想的缺憾,回歸儒家。
? 科舉與仕途:
科舉考試:明朝科舉三年一次,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輪。王陽明兩次會試落榜,后以二甲第六名考中進士。
仗義執言:因劉瑾專權,王陽明為諫言官員求情,得罪劉瑾,被貶貴州龍場。
?龍場困境與悟道:
困境:王陽明初到龍場面臨環境艱難、居無定所、斷糧、疾病纏身、險象環生等困境。
悟道:王陽明在困境中思考圣人處此之道,最終頓悟,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奠定心學基礎。
關于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感悟分享
圍繞王陽明龍場悟道展開,闡述其悟道本質為反省,強調改變自己的重要性,以孟子之言警醒,之后將誦讀經典。
心態與問題:心的大小決定問題大小,很多問題根源在內心,智者內心被遮蔽會像愚者,無法解決小問題。
龍場悟道本質: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核心是反省功夫,反省自身為求政治名聲而不顧方法時機,以及不應只向外求真理。
改變自己與世界:改變世界本質是改變自己,如王陽明被貶龍場,若一味怨恨將深陷其中,只有自我反省、破除心中之賊,才能戰勝自己。
悟道的理解:龍場悟道并非玄幻,通俗講就是想通,關鍵在于肯在自身下功夫、找原因,圣人肯下功夫,庸人則不然。
啟示與行動:龍場悟道啟示要常自我反省,以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警醒,隨后將按要求誦讀經典。
王陽明心學及中國傳統哲學相關探討
龍場悟道:1508 年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提出“吾心自足不假外求”,創建心學。
對明朝的影響:主張個體解放,與傳統集體主義思想不同,被認為加速明朝滅亡,因江浙受其思想影響抗拒交稅。
對個體及改革的影響:使個體崛起,日本明治維新、張居正改革借助其思想成功,眾多名人受其影響。
知行合一:王陽明能將學說與事功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中國傳統哲學起源:源于周文王在獄中對“爻”的推演,從三劃變為六爻,其思考影響中國傳統哲學特征。
?中國農耕文明特征:
計劃性:農夫為生存做計劃,留種子,與海盜、獵人文明不同,體現為中國人習慣做長遠規劃。
克制與延續:懂得延遲滿足,克制欲望,為后代留資源,使文明延續。
單調性:生活單調,缺乏新鮮感與幽默感。
功利性信仰:信仰功利,目的明確,對神恩威并施,拜小神且接地氣,相信宿命,自殺率低。
?農耕與商業文明對比:
關注重點:商人重快速兌現,漠視時空,難發現 24 節氣;農夫關注自然,推動農耕文明發展。
流動性:商人流動,農夫定居,農耕文明下商業發展受限。
價值觀:農夫講究因果平衡,重農抑商,認為商人努力與成功不成正比。
當代中國與哲學結合:中國結合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兩者在強調各安其位上有相似性。
哲學中的宇宙觀、認識論與人性論,包括人性善惡觀點及相關案例分析。
宇宙觀:探討世界的起源與運行方式。
認識論:研究認識世界的方法,如后天教育,或王陽明、陸九淵哲學認為的內心剎那感應。
極端立場:哲學需明確人性善惡,立場要堅定,人性善惡決定價值觀及為人處世方式。
東西方差異:西方主流認為人性惡,東方以孟子為主流認為人性善。
海盜分金案例:以海盜分金說明基于人性惡的分配原則,及投票選舉源于此,規則是提議需獲51%支持才通過。
商業理念、國學及歷史文化相關探討
商業理念:商業不能輕信“付出越多得到越多”這類基于人性善的觀點,商人應相信人性惡,商業與農耕等領域不能混淆。
事物本質:當多數人談論某原則時,將其反過來往往是事物本質,國學關鍵是看透事物本質并體面實現。
?中國哲學之歷史論:
祭祀與占卜:中華文明是祭祀記錄,“巫”類似祭司,通過殺動物或人祭天占卜,易經就是通過與上天交換信息來占卜。
血緣與歷史:中國人因血有神奇力量,認為人人平等,形成血緣崇拜,進而養成記載歷史的習慣。
?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特點:中國和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中國帝制時代家庭教育重道德、素質與忠于家庭。
兩者的博弈:新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從家庭教育搶生源,如計劃生育等手段,推動社會教育發展。
學國學目的:中國歷史傳承未斷,分析國學能精準預測中國走向,助力做出正確決策。
中西哲學、歷史觀,探討中國家庭、政治制度等,分析人性與社會治理及中國文明特點。
康德與東方哲學對比:康德認為世界形成及運行規律不可知,人性惡,需受暴力權力控制,其認識論思辨與實踐脫節;東方哲學側重解決現實問題,如王陽明哲學關注底層。
中西歷史觀差異:康德認為人類歷史循序漸進向前發展,西方科學產生后也持此觀點;中國哲學認為歷史循環,如儒家覺得今不如昔,未來更差,這種歷史觀影響下中國人關注當下。
中國傳統家庭與文化:中國古代農耕文明下經驗傳承重要,通過祭祀牌位實現天人合一,崇拜祖先源于血緣。中國家庭穩定,權利義務不對等,如婆媳關系中婆婆通過逼婚拿回權利,這種功利性維持家庭文化。
中西政治制度看法:中國中央集權制動員和組織能力強,村支書比村長能力強,因選舉易選出低智領導人,而村支書經農民群體磨練。西方選舉制易導致蠢人治國。
人性與社會治理:天生有圣人與壞人,醫學進步產生蠢人。好人關注當下,壞人追逐私欲,蠢人不分是非。高明政府管理蠢人,西方政府只照顧關注當下者。
中國文明特點:中國有囚徒文明相關動作,如背手、亞洲蹲等。中國哲學本質是辯證,與西方思辨不同,辯證雖離科學遠,但給人希望,中國人因此樂觀。
解讀王陽明及相關哲學思想
成功要素:成功需具備時(時間)、空(空間)、數(定數),一命二運三風水等,讀書相對靠后。
王陽明的生平與健康:生于1472年,逝于1529年,8歲患肺結核,靠含姚江水、山東大棗、適量砒霜的偏方及中醫理念維持生命。
家族與智商:家族智商、運氣有注定因素,存在均值回歸現象,中國通過特定方式考察孩子記憶力來測智商。
出生傳奇:出生有諸多奇異,5歲前不會講話,原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改名后能倒背《中庸》。
迷信與仙丹:王陽明迷信,靠煉仙丹續命,雖未成功,但認為仙丹延年益壽或有一定依據。
勤奮與立志:成事需高智商和勤奮,12歲立志做圣賢,觸及人生價值和哲學產生等問題。
?哲學與宗教:
宗教產生:源于對世界的未知,腦容量影響宗教產生,中國因腦容量大、有陰陽五行理論,宗教信仰時間短。
?巫術與科學:
中國發展出巫術,與陰陽五行結合后未產生科學,因已“圓滿”解決多數問題,且不重分門別類。
?生死觀:
宗教與哲學:西方宗教解決生死觀問題,中國無宗教,哲學家需解決此問題。
佛家與道家:佛家觀點不可取,道家不是宗教,有極樂誘惑,符合未來趨勢。
三不朽:哲學家提出通過立德、立功、立言成為圣賢,實現精神永生。
初心與幸福:志向能讓人專注,不被瑣事干擾,避免內耗,從而獲得幸福,要堅守初心。
國學與王陽明心學相關探討
探討自然、儒道思想,并深入講解王陽明心學的立志、成功要素、心即理及用心與天理等觀點。
?國學之用:
國學平時看似無用,關鍵時刻可提供救助。
自然與赤子:人類源于自然,3歲前處于自然狀態。老子、孔子等喜歡赤子狀態,因其具萬物一體、無善無惡觀念,且中國哲學具光明向上特質。
?儒家與道家:
儒家:孔子以仁義禮智信等將自然人變成社會人,構建君子社會,人們需學習提升,秉持“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的價值體系。
道家:老子認為社會混亂,人應退回自然,主張無為,即不用力,如生活遵循基本需求,避免過度欲望。
?王陽明心學:
立志:要做圣賢,將善貫穿人生,以善為根本,且立志為心學核心,其他勤學、改過、擇善圍繞其展開。
成功要素:成為王陽明般人物,需物質基礎豐厚,如王陽明家族有錢且獲寧王財寶,為其學術發展提供條件。同時,人生外力正負出現順序有規律,早期遇反力后期或有貴人助力。
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統御性與情,性與情皆善,主張心即理;朱熹則認為性即理,將情感視為惡而去除。王陽明認為人應釋放情感,避免虛偽。
用心與天理:心學主旨是找到喜歡之事并投入感情,用心做事天理自現,天理是自然而然的理,非外力推動。
王陽明心學相關探討
探討了天理人欲、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內容及相關應用。
?天理與人欲:
王陽明的解釋:天理和人欲并非簡單善惡之分,過或不及為“人欲”,二者本質可視為一體。
人欲產生原因:人類不滿足、追求安全感,以及因時間觀念產生的對未來規劃,促使天理轉換為人欲。
自然與社會:天理在自然界合理,在人類社會部分不合理,人欲在人類社會流行。
?心即理:
理的主觀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并非其客觀存在,而是心中之理的投射,因個人狀態而不同。
正見難尋:人類難以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見,心投射出的是內心已有的東西。
人欲與真善美:人欲充盈才能產生真正的真善美。
看淡外物:客觀事物的重要性在于激起內心之理,看淡外物是王陽明心學重要表現。
? 知行合一:
心學的心法:盲目自信,即不要依賴條件,通過不斷自我暗示增強自信。
言出必行:是知行合一的表現,自信之人不受條條框框限制,成長更快。
用人之道:世界之事由人辦,讓合適的人處于合適位置與同類對接,更易成事。
朱熹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展開,探討了格物概念、人物塑造及與社會制度的關聯等內容。
? 朱熹的格物:
方法論:遇到問題,先翻經典借鑒前人智慧,再向身邊成功人士取經,可總結為“借命”。
缺陷:需俯首權威,難以成為權威,易因權威與自身的矛盾產生問題。
? 王陽明的格物:
概念:格物即“正物”,是在事情上正念頭,且不依賴外部權威,注重傾聽內心聲音。
特點:蔑視權威,認為心自足,做事先關注事情本身是否正確,再充滿情感地去做。
影響:從倫理角度,東方注重善惡,關注做事過程;西方注重事情本身,關注如何做。
心學與理學的人物塑造:心學塑造出諸多如左宗棠等功成名就者,理學僅塑造出曾國藩,曾國藩堅持理學規則,承認心外權威。
格物案例分析:通過吃面、遇美女等案例,強調正念頭要追溯到事情的起始根源,反省錯誤至少需48小時。
社會制度與哲學關聯:王陽明心學類似資本主義社會為有錢人服務,社會主義社會為底層人民服務,強調執政黨如父母官。
“人民警察”的特點:名稱改變使警察性質改變,需具備“和稀泥”技能來處理矛盾,維護社會太平。
唯物主義與王陽明唯心思想的探討
唯物主義概念:客觀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客觀決定意識。
? 王陽明的觀點:
心外無物:未看花時,花與心同歸于寂;看時,花顏色鮮艷起來,心賦予花價值。
心塑價值:人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心為客觀事物賦予價值,塑造不同結果。
美學家與哲學家對比:王陽明作為美學家,承認客觀存在,不依賴理性,用心與客觀事物對峙形成美學價值。
不同視角看事物:不同層級、專業的人看同一客觀事物結論不同,如賣水與“生命之源”、三個建筑工人的回答。
啟示: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他人稀奇古怪的意見應持包容心態。
解讀了天理人欲、知行合一、良知等概念及王陽明的哲學體系。
? 天理與人欲:
事與心相連,用心天理自現。人類社會運行的“理”多為人欲,應區分天理與人欲,如刷牙次數規定等例子。
? 向內求與向外求:
內即自然,自然即必然,如水向下流。向內求指拒絕社會標簽式評價,專注自身能控制之事;向外求則相反,難以掌控。
? 知行合一:
內涵:王陽明從四方面解釋,如見美色即喜歡、水向下流知行同時發生、知與行如河兩岸同時存在、一念發動既是行。真知必能行,如驗證玻璃硬度、孝順父母等事例。
心與腦:心屬天理,帶來自然反應,如見到不同人自然產生孝、忠、愛等情感;腦屬人欲,是社會產物,會思考利害阻止某些行為。知行本應合一,腦子有時會割裂知與行。
? 良知:
特征:與生俱來、自然出現、能判定是非善惡,心安即良知。如人見嬰兒掉落會本能想救,見黃金掉落會判斷不接。
作用:道德感與判斷力是良知重要內容,道德感確定應做之事,判斷力給出做到的能力。人應篤定價值觀,按良知行事。
? 王陽明的哲學體系:
世界觀:心外無物但承認物的客觀性,萬物一體源于心。
認識論:知和行同時發生,知行合一與執行力區別在于對良知的考量,知行合一強調先確定事情符合良知。
人性論:肯定人性的價值性,認為人性本善。
歷史觀:遵循循環論,提出“二貨定律”,即重大組織或財產從第一代傳至第二代易發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