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國學
王守常,著名學者,中國文化書院原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佛教、近、現代思想史等。
王守常教授作為影響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三大團體之一“中國文化書院”的早期參與者與掌門人,是中國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當之無愧的中國當代文化大家。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王守常教授認為最需要的是“反本開新”,而不是簡單的“與時俱進”。
“反本”就是要回歸經典和源頭,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開新”就是要兼收并蓄各種新式文化,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合乎時代的解釋和應用,這也是當今民營企業家們應該學習和探討的重點。
本文主要摘取王守常教授關于中國文化的部分觀點,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中國智慧構建文化自信
中國不是地理概念,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王守常教授提到,在人們的認知中,中國的第一個概念就是居于中,所以叫做中國。中國在內,夷狄在外,東有東狄,西有西夷,北有北狨,南有南蠻。而中華民族的概念則是在不斷的民族大融合中慢慢形成的。

中國又稱華夏,何為“華夏”?
王守常教授說:‘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大不是大小的大,是規模的意思,在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的時候,周朝建立了禮儀制度,當時的禮儀制度不是今天見面鞠躬、握手的這個概念,禮儀是一種身份的規定,是身份標志。所以禮儀不是禮貌的安排,是制度安排。
康有為曾說:“中國能禮儀則中國之,中國不能禮儀則夷狄之。”王守常教授解釋說,不能傳承周文化建立的禮儀文化那就是夷狄,這句話非常重要。
這句話說明了‘中國’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你接受了這個文化,盡管你是夷狄,你能禮儀就是中國。‘中國’不是種族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哲學要追問的三個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王守常教授提到,一個國家富強了,一樣也要問這些問題。
中國承繼著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未來的中國應成為世界負責任的大國,那么現在的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
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萬物才用之所聚。中國要成為世界中的負責任大國,不只是憑借綜合國力有多強,還要把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介紹出去,被其他國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國。

如果我們不回到自己的文化傳統,就沒有自信,沒有榮譽感,沒有歸宿感。所以,我們要回歸自己的文化傳統,從老祖宗那里去尋找智慧和自信,返本開新。
中國文化中的管理啟示
中國文化對于管理有許多啟示。我們說要建立和諧社會,那“和”是什么?最早出現在中國的音樂史里,“音因序而和”,也就是七個不同音音節組合在一起,構成和弦,好的音樂就是和的音樂,強調多樣性和多元化。
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和就是多元化,就是合作,而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一團和氣。

春秋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有“和同之辯”。墨家強調尚同,告訴統治者要統一思想和行動才能治理好國家;儒家強調文化和為貴,前面還一有句話禮為先。
歷史書有記載,齊景公有個大臣很會拍馬屁,兩人關系極為親密。景公問晏子,我和我最喜歡的臣子,我們是“同”的關系還是“和”的關系?晏子說,你和你最喜歡的臣子是“同”的關系,不是“和”的關系。
“君說是,臣說是,君說否,臣說否。這是同。”
“君說是,臣可否;臣說否,君說是。這才是和的關系。”
也就是說,領導說對的,我就說是對的,他說的是錯的,我也不逆著他,跟著他說錯的,永遠和上級保持一致,這是同。
而和的概念是,領導說是,下屬可以提反對意見;但下屬提反對意見的時候,領導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明辨是非,如果下屬錯了,能夠糾正過來。
兼聽則明,偏聽則信。自然界的生物要多樣化,社會也需要多樣化。聯合國大廈的門口刻著這樣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法國人說,你說的每一句我都反對,但我用生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和則相生,同則不繼。和是強調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有生命力。
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要善于學習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學會欣賞和贊美別人,才能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
10月24-26日,北清國學商業領袖國學研習社伍班將迎來盛大開學典禮!
同學們將走進國子監、恭王府研學,并聆聽由王守常教授帶來的《中國智慧》精彩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