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經營領航千人培育計劃—由發改、民航、工信、科技部政策專家,低空通航領域院士科學家、全球領軍企業私塾輔導的產業學習和發展社群。旨在培育低空經濟創新引領者,打造低空經濟發展聯合體
一、天府聚智:共啟低空經濟新篇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當下,低空經濟正成為重塑經濟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8 月 15-17 日,《中國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經營領航千人培育計劃》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重磅開啟,百余位低空經濟領域企業家齊聚天府之國成都 —— 這座全國低空經濟發展三大高地之一,共探產業機遇、政策賦能與商業實踐,開啟了一場 “政產學研用” 深度融合的學習之旅。當產業、政策、創新三重優勢疊加,成都自然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 “天然試驗場”,也為本次培育計劃提供了最鮮活的產業土壤。
二、課程紀實:多維解碼低空經濟
三天課程,政產學研界九位專家傾囊相授,從投融資邏輯到政策解讀,從技術應用到產業實踐,全方位拆解低空經濟發展密碼。
(一)投融資與產業生態構建

8 月 15 日,陸滿平教授以《低空經濟產業投融資分析與商業模式創新》為切入,從企業投資自主權、公司法新規下的多元出資,到股權比例策略,系統剖析投融資邏輯。“技術入股占比與表決權平衡” 等案例,直擊企業融資痛點,為企業家們打開資本運作新思路。
(二)政策申報:爭資爭項助力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日下午,中建政研集團翟龍老師以《政策申報—爭資爭項助力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帶來實操指導,為同學解鎖政策紅利密碼。低空經濟崛起離不開政策驅動,競爭中精準把握政策、高效 “爭資爭項” 是企業搶占先機的關鍵。翟龍老師憑行業經驗與政策解讀,從申報邏輯、材料準備到流程把控,拆解核心要點,提供可落地的實操方案。
(三)蓉城夜話智匯低空

晚間 “蓉城夜話,智匯低空” 產業創新交流晚宴,將課堂延伸至實踐場景。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等非遺表演,讓企業家們在感受成都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在輕松氛圍中深化交流、凝聚共識,為產業生態融合埋下伏筆。同時,學院也非常感謝低空經濟領航五班班長李繼對本次活動的支持與付出。
(四)開班典禮共筑未來

8 月 16 日上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內舉行開班典禮,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舒紅平、中國低空經濟百人會執行理事長姚樂、優清商學院執行院長王影軍、國家發改委原經濟與國防研究中心副主任傅桃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軟件工程學院院長唐聃等專家齊聚,為培育計劃啟幕。
(五)政策與發展路徑明晰
業內知名專家、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首席專家董志毅聚焦《政策聚焦 —— 低空經濟的三項重點工作》,為產業發展錨定方向:
定位厘清:低空經濟是傳統通航與新興航空的融合體,需夯實傳統基礎,勿盲目追捧概念;
矛盾聚焦:安全是前提(以有人駕駛為先導)、需求要真實(聚焦農業、工業等落地場景);
挑戰與路徑:破解政策法規滯后、投資理性不足等難題,推進場景創新、基建完善、安全體系構建,呼喚 “耐心資本” 與 “情懷企業” 長期投入。
這些觀點,絕非空洞理論,而是基于全球低空經濟發展規律與中國實踐的深刻洞察。對標美國 2500 萬小時通航飛行時長,中國 134 萬小時的差距,既是挑戰,更是產業爆發前的蓄力空間。
(六)智能時代與低空經濟機遇

同日上午,中國低空經濟百人會執行理事長姚樂在《運營實踐——智能低空時代》分享中,圍繞智能時代技術發展與全球經濟趨勢展開深度解讀,核心涵蓋四方面:智能技術從互聯網大數據到深度學習、大模型,AI實現從識別到推理的躍升,融合邊緣計算與物聯網;AI助力企業知識掛接、智能體設計,推動制造業與低空經濟數據化增長;低空經濟與AI成重要機遇,需應對勞動力變化推動勞動時間縮短與分配改革;同時辨析AI意識層次,強調技術洞察稀缺性,呼吁把握變革先機。
(七)研討會:機遇與挑戰的深度思辨


8 月 16 日,傅桃生、董志毅、劉大響等專家領銜《中國低空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研討會》,從安全體系構建到航空應急救援實踐,從技術展望到戰略規劃,多維度解構產業發展。劉大響院士作為航空動力領域泰斗,其對技術突破的研判,為產業發展筑牢技術自信;傅桃生司長的戰略規劃分享,讓企業明晰 “國家所需” 與 “產業所能” 的結合點。
(八)技術應用與產業實踐深耕
領軍對話:翼龍無人機的軍民融合實踐
8 月 17 日上午,中航(成都)無人機副總工程師張強帶來《鑄劍為犁:翼龍無人機低空經濟應用》,解碼 “翼龍” 從軍用到民用的跨越。作為全球工業級無人機標桿,翼龍在應急救援、電力巡檢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展現軍民融合的強大勢能。軍用技術轉民用的路徑、工業級無人機市場前景,為企業技術轉化與市場布局提供實操參考。
(九)專題學習:低空智能氣象服務
8 月 17 日上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智能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梓欣在專題分享中強調,航空氣象服務對航空運行意義重大,尤其在低空領域,風(含風切變)、能見度、雷暴等氣象要素是主要影響因素,直接關系飛行安全與能耗控制。
當前,低空氣象探測已形成技術突破路徑:通過無人機機載觀測站、激光測控雷達等設備獲取基礎數據,結合數據融合技術與智能算法提升預報精度。多地正積極聯動高校、實驗室,深入開展低空大氣研究、專業氣象服務及人工影響天氣等項目,構建產學研協同體系。
展望未來,需以全產業鏈智能化為目標:一方面發展高質量探測設備,夯實數據基礎;另一方面建立標準化服務平臺與傳輸協議,針對低空物流、應急救援等場景提供定制化服務,全面推動航空氣象保障能力升級。
(十)標桿參訪:縱橫股份的創新探索

8 月 17 日下午,低空經濟產業班同學走進縱橫股份鵬飛科技園,實地考察了展廳、研發、制造和場景示范,近距離觀摩工業無人機從設計到制造、AI 應用的全流程。
縱橫股份常務副總經理李小燕圍繞低空經濟戰略布局作主題分享,強調無人值守系統作為核心基礎設施,結合低空應用管理與感知系統,能保障安全運行并拓展應用場景,為智慧政務、能源巡檢等領域帶來變革。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縱橫股份展示了工業無人機的智能化技術與多元應用,促進了企業間深度交流。未來,公司將繼續以創新驅動合作,助力中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此次學習為低空經濟產業實踐提供了寶貴啟示。

三、產業啟示:從課程學習到實踐落地
三天課程,絕非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為低空經濟領域企業家們打造的 “產業導航系統”:
(一)認知升級:看透產業本質與發展規律
低空經濟不是 “空中樓閣”,而是有清晰發展邏輯的實體產業。從安全底線到真實需求,從政策支撐到技術創新,每一環都決定著產業能否行穩致遠。企業家們需摒棄 “概念炒作” 思維,回歸產業本質,聚焦 “能落地、有價值” 的應用場景。
(二)路徑明晰:把握“政產學研用” 協同邏輯
成都的產業實踐證明,“政產學研用” 深度融合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密碼。政策破局、產業筑基、學術賦能、企業實踐、用戶反饋,形成閉環生態。企業要主動嵌入這一生態,借政策東風、聚科研智慧、連應用場景,方能在產業浪潮中搶占先機。
(三)實踐落地:以創新與耐心擁抱長期價值
低空經濟培育周期長、技術壁壘高,呼喚 “耐心資本” 與 “情懷企業”。無論是翼龍無人機的軍民融合,還是縱橫股份的場景深耕,背后都是長期技術投入與產業堅守。企業家們需摒棄 “賺快錢” 心態,以創新為筆,以耐心為墨,書寫產業長期價值。
四、低空經濟,未來已來
三天學習,是一次產業認知的重塑,更是一場發展共識的凝聚。從成都的產業高地出發,百余位企業家帶著知識、資源與信心,回歸各自賽道。低空經濟的藍海已現,政策東風正勁,技術創新加速,應用場景拓展。但機遇背后,是 “安全與發展” 的平衡、“創新與堅守” 的博弈、“短期與長期” 的抉擇。
期待各位企業家以本次培育計劃為起點,將所學轉化為產業實踐,在低空經濟的藍海中,駕馭創新之舟,駛向產業共贏的彼岸。也盼下次相聚時,能見證更多 “低空經濟 +” 的精彩實踐,共同書寫中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