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企業制度設計水平低下
說到企業的制度設計,中國的企業并不缺少制度,但有的執行起來比較難,有的考核起來比較復雜,并沒有達到管理和經營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并不缺少制度”,恰恰說明中國的企業過去制定制度的過程是不嚴肅的,甚至是隨意的。
制度有用,一條足矣;制度沒用,一百條也沒用。
但要精準構造出一條“管用的制度”,需要經過艱苦的調研、分析、計算和設計過程,那種隨隨便便制定出來的制度,數量再多,也不過是一堆“死的文字”,自然達不到管理的效果。
戴老師曾為一家陶瓷企業設計過制度,大家都知道陶瓷生產中有兩道關聯工序:磨坯和補水。
任何一道工序出現問題,只有等到上釉或燒制以后才能發現,補救都來不及,自然就會形成廢品、次品。找責任人,磨坯和補水兩個都說是對方的問題,都喊冤,最后兩個都處罰,又罵老板賞罰不公。
為了徹底厘清責任,和大多數企業的做法一樣,在中間再加入一道檢測環節,安排質檢員拿著放大鏡檢查,加人加崗加檢測技術,費時費力不說,人工成本也居高不下。
怎么辦?在經過當地實地調研后,戴老師決定讓磨坯、補水兩道工序由同一家人干,“磨坯、補水的工人招工必須成對招(夫妻最佳)”。
讓夫妻兩個分駐前后工序,反正“肉爛了,也是在你們自家鍋里”。自然質量上去了,原來的質檢崗位也就成為多余的了。
制度設計的要義,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設計“活的游戲規則”,設計“可以自動運行的制度”。
因此,“制度難以執行”,“考核比較復雜”的說法,其實從反面說明了:中國企業的制度設計水平還非常低下,甚至多數企業都不了解什么是制度設計,自然其管理制度也就做不到“精巧、靈動、自運行”。
《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早就揭示:美國強大的真正力量是“天才設計、蠢材可以執行的制度”。
2、通過規則設定達到預期管理目標
這些年來,有的企業學外企管理,有的是自創制度。那么,好制度的標準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要想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不是靠人為努力,而要靠承載著客觀機制的制度,“可以自動運行的制度”。
或者說“精巧、靈動、自運行的游戲規則”,借助當事人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博弈,借風使船、順水推舟,從而自動自發地實現組織的政策意圖和管理目標。
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應當是一個優秀的“游戲規則制定者”,沒有必要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只需制定好游戲規則,讓別人去玩,玩的結果正是他想要的。
大家都知道“二人分餅”和“七人分粥”的故事,“二人分餅”要分得公平,一個分,另一個拿。“七人分粥”要保證每個人分得一樣多,只需要一人分,分的人最后一個拿即可,分的人最后拿要保證自己拿的不會最少,自然會努力讓每碗粥都一樣多。
制度設計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即“主體歸位,利益內嵌”,因為每個人都是自身利益的守護者,找到當事人的利益訴求,往往通過規則的設定就可以達到預期管理目標。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不是產品的創造,而是制度的創新,尤其是那些在歷史的重要節點上推動社會變革或者跨越發展的制度創新。一旦人們掌握了制度設計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進行理性構建和科學設計。
3、優化制度有利于實現經營目的
有一家美容連鎖企業,旗下有幾十家分店,因為門店業務簡單,核算方便,以往實行的是利潤分紅制,門店優秀員工共同分享該門店利潤的10%。
但時間一長,問題便凸顯出來。各門店因所處商圈、客戶積累等不同,有些店坐著也拿高收入,有些店跑著也難比肩,好店覺得沒勁頭,差店覺得沒奔頭;雖然公司領導再三強調要做好客戶拓展和客戶服務,但因為利潤可從10個新客戶身上掙,也可以從一個老客戶掙,獎金與利潤掛鉤,大家自然對開拓新客戶沒動力,一味誘導老客戶多消費,甚至忽悠、欺詐老客戶,最終導致客戶流失嚴重。
有鑒于此,戴老師提出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將門店分紅方式調整為:門店分紅=(利潤存量×10%+利潤增量×30%+利潤超量×100%)×客戶黏度系數。
這種制度安排,一方面解決“結構性激勵失衡”問題,驅策馬兒放開跑,原來基礎差的門店拼命向前沖,好店也想“更上一層樓”。
另一方面,公式中加入客戶黏度系數,給馬兒帶上嚼子,引導其按正確的方向跑。
制度優化后,管理層再也不用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管理意圖自動自發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