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船小好掉頭”,像聯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它是如何轉型的?一直以來,客戶購買聯想的動機,最重要的是看中售后服務,但若將“服務”細細推敲一下,聯想和其他電腦公司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無非是多久保換、幾年保修。說得直白些,客戶最根本的考慮基本上是:聯想這么多年積累的財富,國內電腦公司再倒閉、再困難,它也還是比較放心的那一個。企業級購買者就更在意這一點了。
一直以來,聯想的品牌在總后系統不占優勢,競標時對方的報價又低了450元。當晚,聯想華北區和大客戶部做了緊急公關,同時指出這次招標的不規范操作。當聯想以微弱優勢拿下這一定單時,才發現這是真正的按需定制的項目:要有“八一”的標識,250W電源;281臺發往西藏,要求啟動電壓為170W;主要部件均要求指定品牌……在這一單的執行過程中,商用臺式事業部的幾位副總全程跟進,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聯想放下了老大的架子。現在買聯想電腦,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從報單中選取主板、CPU等關鍵部件,聯想會為客戶量身定做。這是“老大”以前一直嫌麻煩的事兒,必須要有一定的量,相應提高價格,才可能接定單;現在針對一些大客戶已經開展,到2002年,有一臺的需求,聯想也要做到。
于是,“轉型”就成了當今最炙手可熱的流行詞。國家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政府職能轉型、廣東經濟轉型、民營企業轉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盛大網絡、微軟、柯達等都在轉型……
在價格戰不斷、市場結構不斷演變、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歐盟反傾銷等環境下,每個企業家不得不深刻思考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戰略轉型。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且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很多企業為了更好地解決生存之道,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戰略轉型。然而,這些企業在實施戰略轉型后,結局卻截然不同。有些企業在轉型后有如“鳳凰涅槃”,獲得新生,如IBM;而有些企業在轉型后卻逐漸沉淪,慢慢淡出人們視線,如澳柯瑪。
在后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競爭優勢的來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刨造和侵蝕。許多企業為了在不確定環境下求生存、做大做強和謀求持續成長紛紛走上了戰略轉型之路。面對企業戰略變革實踐的這一新發展,企業界提出了如下系列問題:企業戰略轉型能力問題是否值得研究?
用什么理論來指導和分析企業戰略轉型能力問題?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內涵、本質等內在機理到底是什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及其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什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實證方法如何設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理論模型能否得到實踐的驗證?具體來說,譚小芳老師(預定譚老師戰略轉型學習 ,請聯系13733187876)認為,有如下幾個行業值得關注和思考——
戰略管理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任何一個企業戰略轉型有兩件事情要做:第一個,一個公司的資產要從4個億發展到400億,最關鍵的就是管控模式的轉變,集團管什么,集團怎么管下屬企業,下屬企業管什么,如何衡量與跟蹤下屬企業;第二個,企業商業模式的轉變,不斷滿足客戶的需求。總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一個適應市場需求的模式。企業的問題是什么?就是企業戰略目標如何落實,即如何利用管控模式和商業模式實現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