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強勁復蘇,企業的活力也再一次被激發。中國企業在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已經從快速增長、心態浮躁的階段,逐漸進入到一個理性增長的新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借用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的話說就是:“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不創新也可賺得豐厚利潤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目前,在管理創新上,中國企業整體方向和推動力還是不錯的,民營企業由于機制的靈活性,不斷開疆辟土并壯大自己;而國有企業在經歷變革 的陣痛和模仿學習后,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也持續攀升,這背后就是管理能力的提升。”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資深顧問周春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段磊表示說,“不管是外界,還是企業內部,我們好像給了創新太多的壓力,要業績、要結果,這本身沒有錯,然而,越是如此,創新越難以釋放,應該賦予創新更多的自由。”
周春兵也贊同地表示,管理創新中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當組織要強化其控制職能時,勢必要求組織內成員工作上的規范、程序及統一性,而這些正是創新的大敵。同時,挑剔的眼光、過度的分析、論證都可能將創新扼殺在搖籃之中。
“創新行為,既可能產生于領導者,更可能由企業基層員工參與和推動。”日前,在“2009-2010中國管理創新年度報告”發布會上,《經理人》雜志執行主編曾立平表示,即使在沒有太多外部資源、動力或者壓力的情況下,企業仍然能夠保持很強大的創新活力。
以臺灣投影機大廠奧圖碼為例,在短短5年時間里,該企業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投影機品牌,變成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二大的品牌,業績增長了118倍。究其原因,奧圖碼亞太區總裁郭特利在“零度創新”發布會上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解釋道,我們為什么能做到,其實靠的就是創新,特別是在早期資源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給員工太多束縛,支持他們做各種創新嘗試,尤其是營銷和渠道的創新。
周春兵也認為,“在日常經營中的全員參與非常重要。管理創新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決策前充分的民主,要廣開言路,謹慎決策;決策后要保證有力執行,能夠問責;第二,積極鼓勵局部創新和改進,允許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