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匯集了宋志平深耕企業40年實踐探索思想精粹的經典之作《經營方略》第四個升級版本正式發布。
本書里面幾乎囊括了宋志平經營企業過程中所凝練的全部重要思想,從戰略與目標、創新與發展、治理與管控、團隊與組織、文化與愿景五個方面,系統呈現了這位大型企業領軍人物獨具特色的經營之道。

書中真實記錄了國有企業改革的艱難歷程,深入解析了整合優化、央企市營、格子化管控等企業創新思想,以及資本運營、聯合重組、文化融合等經典實戰案例。
作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的企業實踐貫穿了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全過程,他曾兩次臨危受命,帶領困境中的北京新型建材總廠和中國建材集團突出重圍,實現逆勢發展,并先后將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兩家企業帶入世界500強,為中國企業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

宋志平
北清經管后EMBA主講教授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
被稱為 “中國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到底參透了哪些獨家“經營方略”?
關于戰略
戰略是企業的頭等大事,全書的第一章、第一節、第一段話即提到:“戰略贏是大贏,戰略輸是大輸”。

首先,目標是戰略重點,對于很多企業來講,把目標制定好,戰略就做對了一半,鎖定目標以后,缺什么找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做什么。那么企業如何才能奪取戰略的大贏,宋志平以自身經營央企的經驗指出:“要扎根大行業,做足大產業,一定要有一個大業務、大平臺,作為利潤支撐”。
關于管理
宋志平一向對“管理工法”看得非常重要:“企業要在管理上有所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先進的工法。”
中國建材所屬企業有近1400家,國藥集團也有六七百家,面對這么多企業,集團總部到底該怎么做?宋志平提到要用“三精管理”,即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都突出一個“精”字。

其中,組織精健化旨在提升企業的組織競爭力;管理精細化旨在提高企業的成本競爭力;經營精益化旨在提高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
關于經營
宋志平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國企業的管理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到如今企業內部的矛盾已經由單一的管理問題轉為如何應對現實發展變化和技術進步的經營問題。

在提到管理和經營的課題時,宋志平呼吁企業領導者要從管理者成長為經營者: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更多是關注企業里人、機、物、料的關系,是眼睛向內;而經營是面對不確定性需眼睛向外,要正確選擇、有效創新、資源整合、創造價值并建立共享機制。
關于創新
如果沒有創新,企業看似今天現金流很好,但是明天在哪里?宋志平主張企業既要有原始創新和獨立創新,也要借鑒別人的技術,也就是集成創新。

但創新風險同樣巨大,宋志平提出創新要立足解決企業的問題,要有目的有組織、在熟悉的領域里創新;同時不一定要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也可以創新,科技含量不高的集成創新也可能讓企業走向一片藍海。
關于改革
國企要改革,方向是市場化,民企也要改革,方向是規范化,但國企和民企共同的改革是內部機制改革,即在內部建立起企業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正相關的關系。

華為任正非提到,“錢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機制。企業有好的機制就有活力,企業的持續發展依靠廣大干部員工的積極性,而大家的積極性要靠機制調動。
以人為中心
做企業不能只看到資金/廠房/設備,更要看到活生生的人。做企業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人創造財富。

宋志平在北新建材工作時提出,沒有比“員工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沒有比“客戶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后來上市后又加了一句,沒有比“投資者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其實講的都是人。
包容發展
做企業要賺錢就要競爭。關于競爭,宋志平主張做企業要“共生共贏、達己達人”。

通過優質優價的競爭,創造良好的市場生態。過去中國建材在行業中發揮引領作用,促進了整個行業良性發展,整體價格相對穩定,企業效益也比較好,整個行業都有良好效益。這樣才有更多的資本參與創新、環保等投入,而不是搞惡性殺價競爭。
《經營方略》是一部凝聚宋志平先生頂級經營管理智慧的力作,每隔幾年就會進行修訂更新,足見其重視程度。書中匯集了宋志平在不同發展階段解決企業問題的真知灼見,對于致力于提升領導力和戰略思維的民營企業家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指導寶典。
6月7日-8日,北清經管后EMBA首席導師、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志平教授,為后EMBA的黃埔四期企業家學員們帶來精彩的開學授課。

宋志平教授圍繞資本運營,從資本市場演變切入,為我們點明了穩住股市樓市的重要意義,更深度剖析了資本市場在國企改革、民企發展、科創實業、專精特新培育中的關鍵作用。
宋志平教授特別強調,后EMBA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于推動董事長們完成從管理思維到經營思維的蛻變,不僅是概念的更新,更是視野的重構與戰略層級的躍升。
“做企業來講要重視三件事: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企業家精神,三是經營機制。”

